51搜题 > “乒乓球台”标签

(五十)  【给定资料】  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佢(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咯。”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马教授所说的“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加以解释。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四十七)  【给定资料】  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佢(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咯。”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马教授所说的“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加以解释。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给定资料

1.2014年8月8日,是第六个“全民健身日”。在繁忙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健康,养成了健身的习惯。

一个、两个、三个……59岁的张明,每天都要到鹿冲关森林公园玩单杠。每次玩引体向上时,一帮同样来此锻炼的市民就会围过来,帮忙数数。

“健身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不管刮风下雨,都来锻炼。”张明边说边脱下上衣,秀出一身健硕的肌肉,“别看我奔六十了,身体一直很好,胸肌、腹肌不比经常锻炼的年轻人差。”

“来游泳馆健身的人每天保持在1000人左右,很多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锻炼的。”G市一家游泳馆的管理员说。

下午5点的游泳池已人满为患。只见一个个游泳健将们跃入水中,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在水中玩得不亦乐乎,尽情地享受水中畅游带来的清凉。而一些不太会游泳的“旱鸭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或带着救生圈或套着手臂充气圈,手脚上下在水中翻腾。不时地还有人从游泳池中央的跳水台上一跃而下,扑通一声钻入水中,溅起水花飞舞。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工作再忙也会尽量抽时间锻炼。“单位周边的健身设施比较全,环境也很好,我们就利用午休时间去锻炼,也不耽误工作。”

在一家健身馆刚刚练完瑜伽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健身来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身体素质也较从前有所提高了。

街道上、小区里,跑步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广场上、公园里,大妈们无处不在的广场舞,也已经成为一道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景……这背后,是中国人无法阻挡的体育热、全民健身热。针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现状,某报记者采访了众多市民。

前不久,S市的鲁迅公园经过整修,重新对外开放,这个消息可是让住在周围的居民高兴坏了,可是就在重新开园的第一天,就发生了不小的风波。早上不到五点,公园门口聚满了前来晨练的锻炼者,五点钟大门一开,人群一拥而入,而两支太极拳队,一支舞蹈队就因为“抢地盘”起了争执,甚至推推搡搡。

“他们抢地盘嘛,闹得不可开交,一直到7点,5点就排对等着进来了,人太多,绿地太少,老年人占到三分之一了吧,没有地方活动。”

记者再次来到了鲁迅公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五点钟,公园里依旧满满的全是人。一些居民在散步,还有一些来跑步健身。

“没有办法,避开一下啊,勉强的跑。”

“周围的绿地就这一个。有一两个高校,又不对外。”

“这边公园不多的,大连路有个和平公园,很远很远。”

已经退休的姜先生,住在Q市北体育街附近。姜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老伴更年期,我们总吵架,所以我就出来活动,锻炼了一段时间,感觉身上很轻松,就坚持每天出来活动一个小时,做一些单杠、双杠,这些活动项目。其实很想打打羽毛球、乒乓球,不过不好找地方。”

2.在B市的西单地区,记者在周围找了一圈,只有一家健身馆,它的位置是在地下一层。记者走进这家健身馆,问及这里的负责人,为什么健身馆会选择在通风效果差的地下一层,这里的负责人显得有些无奈。“如果我们选择到地上的话,房租是担不下来的。房租成本到30%,我们现在租的房子大部分是商务房,很贵,都在购物中心里面,成本很高。”负责人曹健表示。

虽然现在年卡在5000元一张,这样的价格并不算便宜,但是在曹健看来,这样的价格仅仅只能勉强维持健身馆的经营,处在“微利”的状况。“像我们这个池,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在7万元,是一个非标池,25米的半标池,热水费就在40~50块钱一吨,基本上是按照商业用水来的。”

“七八千元的会员费快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我也不太舍得花那么多钱去办卡。”家住B市知春里小区的刘先生说。

G市的健身乐园一直是市民们健身的热门场所。当记者来到健身乐园,却有些吃惊。记者看到,摆放在健身乐园南面的健身秋千的一根横杆已经断开,用铁丝吊在架子上,而不远处名为“空中摇摆机”上的一根支撑杆也已不翼而飞。健身乐园北侧的8个乒乓球台案破损更为严重,除了台案严重变形外,部分乒乓球案的台面被扯掉,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据园内一小卖店的老板孙师傅介绍,秋千的横杆是上周日断开的,空中摇摆机上的支撑杆大约两个月之前就断了。

不仅公园内的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在城区其他地方设置的全民健身器材也无一幸免。在G市人民公园西侧的三角公园内,部分健身器材也不同程度受到“伤害”。许多健身器材与地面连接的螺母已经松动,稍用劲一推,就会晃动。在一台迈步机上记者也看到,几根连接杆已经弯曲变形。记者了解到,这些损坏的健身器材至今仍没有人修理。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退休后有锻炼需求,且有充足的时间。W市市民王女士退休之后有充足的时间,也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就在小区里的健身俱乐部办了一张健身卡,但是王女士每次去锻炼,都觉得不知从何下手。王女士说:“这些专业的器械,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也不知道运动强度和方法合不合适,担心不能健身反而伤身。听说有私人教练,但是一对一的授课,价格确实不菲,一个月大约要2000元,我负担不起。”

调查中记者发现,孙大爷与王女士有同样的困惑。孙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我锻炼的时候能做20个单杠和20个双杠,可是儿子却说那样容易对心脏不好,吓得我现在也不敢像原来那么锻炼了。

我习惯晨练,女儿告诉我,早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没有挥散出去,傍晚锻炼最好,我就傍晚吃完饭后锻炼,可是老伴说电视上说吃完饭不能剧烈运动,不让我出门锻炼。我真想找个明白人问问,到底怎么样锻炼身体最科学?”

35岁的傅先生是单位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在单位上工作压力大,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回到家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傅先生照应。傅先生告诉记者:“我每天上下班要两小时,在单位应付工作战战兢兢,回到家带孩子上蹿下跳,我哪有精力锻炼身体,有点功夫我就想闭眼休息一下。”

25岁的大学毕业生钱小姐是做设计工作的,钱小姐说:“我们工作时间黑白颠倒,作息不规律,往往是白天睡饱,下半夜做完设计,有点空就要学习充电,根本没条件锻炼身体。我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可是也只是想想,落实到行动上有难处。”

3.只要穿上白色的上衣,有双跑鞋;你甚至可以选择各种各样奇怪的造型;不管你多大年纪,你都可以参加这样的一个跑步比赛。

当然你也得具备娱乐精神,因为每跑过一公里,就会有人向你的身上、脸上喷洒各种颜色。跑步途中,你还得格外留神,时刻准备着接受身边小伙伴的“突然袭击”。

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赛事叫做彩色跑,要求参赛者与最绚烂的色彩冲刺到终点,这也是被誉为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但是这一项欢乐的赛事要举办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彩色跑,2011年发起于美国,2014年8月由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公司引进到我国。但是每个城市的比赛事先都要做好周全的准备。

彩色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是大都市,对于我们来说在上海搞这个彩色跑是的确是非常艰难。”

首先需要协调的是“场地”,彩色跑是5公里的赛事,一场比赛基本上会占用一段5公里长近6小时的时间,这就需要协调场地,而对于马拉松这样至少需要占用42公里的路面,时间长达6小时的赛事来说,仅仅靠个人和企业来协调场地,几乎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安全保障,仅仅是5公里的彩色跑,就动用了上百人维护现场的秩序,保证参赛者的安全,像北京马拉松这样的比赛更是需要投入近2000人的安保力量。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这些,还仅仅是举办一场赛事最最基本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和卫生部门、市容、市政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做好沟通。

“办一场比赛的确是没有这么容易,事先要做好非常多的准备,要把事情做在前面,不然就很被动。”赛事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这一系列的沟通、报备不属于审批程序,但也是做比赛要进行协调的,在这些部门同意之后,比赛才能得以进行,而这个协调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以这次的彩色跑为例,在一个城市从策划筹备到最终开跑,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4.今后,“宅学生”不好当了。根据教育部最近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达不到50分,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中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测长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须测引体向上。

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让不少同学要愁哭了。在一些网站的调查里,最让学生们为难的还是男生的引体向上,要想毕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最少得做10个。这也让不少人哀叹:这下可真是毕不了业了。

高二学生康嘉诚已经基本告别了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随着年级升高,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紧凑的学习安排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就长达11个小时,回家后,还有五六门课的作业要写,一天下来,康嘉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点空闲就想睡觉”。

与康嘉诚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

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表示。

给定资料
1.据媒体报道,首都图书馆联盟在2012年4月左右成立,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的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然而,记者在对已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探访时发现,多数图书馆对社会读者设置了门槛,使校外读者望"图"兴叹。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指高校图书馆允许校外人士入馆查阅和借阅。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如今,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发展趋势。26所首都高校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可谓在探索全民信息资源共享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读者不需要任何证件就可以入馆。从图书馆管理角度看,设置基本的入馆门槛,比如身份证,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这方面,就连本身就是面向全民开放的国家图书馆,也需要身份证或读者卡这样的入馆凭证。而即便高校师生进入本校图书馆,也需要有校园卡。没有这样基本的门槛,图书馆书报杂志的管理就会陷入混乱,丢失或损坏的情况恐怕难以避免。而另一些入馆门槛,比如持有单位、街道或社区开具的介绍信,则显得没有必要。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校外人员的入馆,势必会挤占有限的图书资源和座位资源,与学校师生的权益发生冲突。在高校图书馆资料和座位比较有限的当下,这种冲突尤为明显。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便能够同时满足校内外读者的需要。如果暂时无法两方面都满足,那么就应该优先满足校内师生的需要,毕竟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是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学习、科研和工作,提供信息资料和学术资源支持。
对此,有人会搬出国外,特别是社会服务已达到较高水平的英美高校图书馆的例子,来说明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无门槛、无收费、无条件地对公众开放,全民共享。但我们须知,国外高校图书馆的这种对公众开放,多数是建立在国立、州立、市立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发达的基础上的。而且,国外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一系列条件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实际只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补充而存在的。
所以,理性而言,完全照搬英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做法,与国情并不相符。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等有效保障。
2.记者:西部×市图书馆连续3年馆长空缺、门前冷落。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周馆长:西部×市图书馆的情况,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具体表现。据我了解,在全国地级行政区划中,还有41座城市没有图书馆。此外,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连基本的服务条件都不具备。而相比之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图书馆在馆舍、馆藏和服务等方面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从全国来看,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西弱东强的特征。
记者:我们近日联合××网的调查显示,最近两个月内有接近1/4的网友一次也没有踏进图书馆。
周馆长:可读的书少,读者自然不会走进门来。根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颁布的标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应为人均1.5册到2.5册。而我国的人均藏书量只有0.4册,县级以下图书馆人均只有0.1册。我看到,很多县图书馆的书,还是三四十年前的。现在每本图书平均售价将近30元,全国人均年购书费却仅有0.7元,也就是说,要把40个人一年的购书费加起来,才够买一本新书。甚至有的省人均购书费只有0.1元。
另一方面,不少图书馆缺少真正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因为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竟成为安排闲杂人员的地方。这造成人员队伍素质劣化,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加剧了图书馆的"冷清"。
记者:当前,新兴媒体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在利用新媒体方面是否已有尝试?
周馆长:最主要的是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的研发,2001年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并作为我国"十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截至2010年9月底,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已达460TB,其中已发布的资源量占数字资源总量的76.7%。2010年2月,又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十二五"期间,还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记者:您提到县及县以下图书馆是尤为薄弱的环节,对于这些基层图书馆来说,有没有什么建议?
周馆长:按照国际图联发布的标准,每5万人应拥有1座图书馆,图书馆的辐射半径通常为4公里。而在我国,目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进行图书馆布局,平均每3400多平方公里、每46万人口才拥有1座图书馆。有的县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只有1座图书馆,主要在为县城居民服务,农村居民很难跑那么远去看书。
因此,图书馆的服务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基层延伸十分重要。比如,在城市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像在新加坡就有区域图书馆,也有邻里图书馆。邻里图书馆讲究布局,新建的商场必须有图书馆,便于跟随父母前来的孩子们有书可读。他们的城区,还广泛设置自助借还书的设施。在农村,则要发展乡村图书馆。农民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致富信息、保健常识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所以,乡村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只有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3.沿着窄窄的水泥村道走到村子最里面,就是有着38户人家的欧村(自然村)。一个小小的乡村图书馆,藏身在一排老房子中的破旧祠堂里。在镇中心小学当老师的谢明贵吃力地打开紧锁的大木门,只见左右两侧各排着三排褪色的旧书架,架上空空,书籍早已不知去向,整个屋子散发着长年漏雨积攒的霉味……这与村子里的座座新楼、西式路灯形成鲜明反差。
这个乡村图书馆,是××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南方××报合作开展的"南农实验"的一部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南农实验"在广东三座村庄建设了三个乡村书屋,但随着半年后外部力量的撤出,无一例外归于没落。
"别说我们村,就连整个上坪镇,都没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就我这里有这么一个图书馆。"
57岁的西坪村支书谢妙哉说。谢妙哉回忆,2007年,他拿出欧村旧祠堂,给"南农实验"办图书馆;书架是他从县图书馆找来的;图书资料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从大学里募集来的;村委会还找了个村民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资由南农实验方补助。当年6月,拥有了3000多册书籍、10多份报刊以及一台电脑的欧村图书馆开张了。
当时还在××大学读研究生的马教授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是非常支持建设图书馆的,他们对32户村民的调查显示,18%的人选择平时看书。图书馆开放之初挺热闹,平均日借阅量达到15人次。"整个西坪村有100多孩童,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看书兴趣比较大;一些村民忙于农活,也希望有些书给孩子看,打发空闲时间。"谢明贵说。
这期间,南农实验一直有专人驻村,并注入了少量资金;而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也定期带来新书,补充、更换图书馆的书籍。"就这样过了半年,我们撤出了。"马教授说,又过了半年,他回到欧村,"没想到,图书馆已经大门紧闭,不正常开放了。没有了我们的补助,村委会也不给管理员发工资,管理员也就忙自己的农活去了,常常是有人想去借书,就把他找回来开下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也就没什么人去了。"
"瞒人对得山歌倒,就肯同但(他)结鸳鸯。"2012年3月22日,记者走进同为"南农实验"地的广育村,一路上,从村民家中飘出的客家山歌踏路随行。不久,广育村文化活动中心就呈现眼前,其中一间偏房就是农家书屋,几个大门都敞开着,除了70岁的管理员黄寿华,不见有其他人。
"你来得不是时候啊。"村支部书记、主任黄坤荣说,热闹的时候,中心的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人唱山歌,有人跳舞,有人下棋,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和学生看书。"现在是农忙时候,早上很多人都在忙;又不是周末,村里的孩子也没回来。"那老人呢?黄坤荣一指山坡上被冷风吹得左右乱摇的竹子,"冷空气来了嘛,天这么冷,老人都躲在家里啰。"
黄寿华领着记者看这个中心,其实,这也是依托村里的祠堂建的。房屋正中央还放着供桌,不过,在不祭祀的时候,供桌是收纳在最里面的,正中央很大一块位置,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上面还有个拍子扣着个乒乓球;左右两角各安放着一个喇叭,后面拖着一大团电线。天井边靠门口的位置,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画着"楚河汉界"的棋盘。走进旁边的农家书屋,只见墙上贴满了用超大白纸写的歌谱歌词,书籍报刊也摆放得比较整齐。"不管有人没人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这些书,看管好这个中心。不拿工资,都是义务劳动,反正闲着也没事。"黄寿华笑呵呵地说,黝黑的脸上皱纹挤作一团。
在马教授看来,实验一期的三个村庄,宗族观念都很强,历史文化与传统都比较厚重,在这里,传统的村落文化仍是村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对于乡村来说是一种外部嵌入的文化输入模式,承载的是现代性的理念,传承的是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管理上运用的也是现代的管理方式。
4.2011年12月,S市图书馆推出"S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只需办理一张S市图书馆的读者外借证,就可以免费借阅包括汉王N618在内的多款电子阅读器,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S市图书馆馆藏的电子书资源:使用电子阅览器,通过Wi-Fi无线登录S市图书馆网站借阅馆藏电子书;使用电脑登录S市图书馆网站,将电子书下载到电子阅览器。这些电子阅读器仅相当于一本传统图书的大小,甚至重量更轻些,然而它们却能够下载和储存数千种电子读物,供"主人"随时随地移动阅读。其借阅周期则与一般的普通图书相同,第一次借阅的时间为28天,可续借一次。
其实,早在2009年2月,S市图书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