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 “西部城市”标签
ABC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甲担任A公司等多家被审计单位201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与存货审计相关事项如下:(1)A公司存在大量以标准规格包装箱包装的存货,审计项目组根据包装箱的数量及每箱的标准容量直接计算确定存货的数量。(2)因天气原因,审计项目组成员未能按计划在2016年12月31日到达B公司某直营店实施监盘,经与B公司管理层协商,改在2017年1月5日实施监盘,并对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5日期间的存货变动情况实施审计程序。(3)在对C公司桶装果汁实施监盘程序时,采用观察以及检查相关的收、发、存凭证和记录的方法,确定存货的数量。(4)D公司委托某加工厂加工部分果酱产品,年末存放在该加工厂的存货金额约为1200万元。审计项目组成员向该加工厂寄发询证函,未收到回函。审计项目组成员通过电话取得该加工厂对其保管的D公司存货的确认,作为未取得回函的替代程序。(5)对于E公司存放在外地公用仓库的存货,审计项目组主要实施检查货运文件、出库记录等替代程序。(6)F公司于2016年在某西部城市新建成一座仓库,专门针对西部地区客户产品调配和仓储,库存量约为集团整体库存量的20%。由于去往该西部城市路途遥远,交通成本高,对该仓库年末存货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审计项目组计划直接实施替代审计程序。针对上述第(1)至(6)项,代注册会计师甲逐项指出审计项目组的做法是否恰当。如不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尽管比希霍夫一再表明“市场份额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近日他依然给工作在中国的大众员工下了这样一个工作任务书:2007年,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中国销售100万辆汽车,保持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目前大众汽车在国内两家合资企业的产品占国内轿车市场份额达40%以上,业界称“半壁江山大众”,而且投资18年来,中国已成为大众海外投资中,全球盈利率第一的国家。比希霍夫希望5年后,中国的大众员工们依然能守住这个数字。

据了解,为实现5年时间,销售量增长一倍到100万辆,大众已经制定了明确的产销计,划。其中2003年,将在上海大众投产两款车型:GOL和三厢波罗。目前,在上海大众新的研发中心里,500名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对2003年新产品零部件的改进。未来几年,大众集团将会大力拓展中国西部地区的销售渠道,继续让桑塔纳、捷达创收,让波罗、高乐等成为大众在西部城市销售的中坚产品。

在下一个5年投资计划中,即从2003年起,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每年在华投资6亿欧元,直到2007年。这些投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投放、提高产能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等。2001年,大众在长春一汽的投资已达10亿欧元,在上海的投资达20亿欧元,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大众最大的海外投资市场。上海大众的研发中心总投资16.5亿元人民币,其中6.5亿投资于固定资产和研究设备,10亿用于建设专业的试车场。

尽管德国大众的产品遍及全球,但在中国投资了18年,大众中国的整车依然只是奔跑在中国大地。2003年,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轿车有可能实现出口。大众将在天津自由贸易保税区内建立大众进口车贸易公司,对进口车销售网络全面整合,过去由品牌公司单独运作的业务将统一收归到大众进口车业务部,为中国市场提供大众、奥迪、斯柯达和本特利的全线产品,旗下的西亚特、兰博坚尼和布加迪等品牌也将引入中国。

2003年,国家将对“外资非金融机构”放行,其中大众、福特、通用等旗下的金融服务公司将有望在华开展业务。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已于4年前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国际业务运作能力。目前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已经为在中国开展业务做好了准备,正在等待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同时大众已经累积销售的大量产品,使得中国业务在资金上的运转会很成功,尽管金融服务业务还没有投入运作,但大众已经开始关注另一个前景兴旺行业——汽车租赁业。

阅读案例后,回答下列问题: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采取了何种市场竞争战略?

零点集团针对全国30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进行了“中国公众环保指数”调查。2010年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9.5分,较之2005年(68.1分)和2007年(69.1分)维持稳定局面,但仍未破七,当前大的环保环境和公众环保内驱力还没有达到足以产生变革的度点。可喜的是,西部城市公众环保指数以69.4分紧随东部之后(70.3分),成为2010年环保指数的亮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公众主要赢在社会参与型环保的行为率高,高出东部和中部公众10分以上。由于当前中国政府的行政特征、表现力及公众环保水平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公众环保表现出两项内生性矛盾:矛盾一:73.2%的公众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会优先选择环境保护,环保选择具有压倒性优势;另外认为我国环保已经紧迫的公众比例将近九成(86.8%),但在具体环保事项上,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如将生活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分别有59.6%和53.7%认为它们是环保行为,而在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落实在行为层面上,在20项环保行为中,二分之一的环保行为采取率都在30%以下,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矛盾二:对于环保问题的责任归属,72.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但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不及四成(39.4%),尤其是18~25岁的青年(32.8%)及学生(23.8%)。而对此,仍有54.6%的公众对政府工作表示认可。公众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认识正体现出中国公众的政府依赖惯习,而这种惯习是不以政府的环保力强弱为基础的。当然,这几年我国公众环保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从这些新气象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未来中国公众环保的两个趋势:趋势一: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环保问题中,46.1%的公众表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关注度仅次于大气污染(72%)和水污染(69.7%),因此,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公众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如节约水电(64.8%)、购买节能电器(52.7%)等,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当然,公众低碳时代的到来,需要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只有做到三合一,才能让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趋势二: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几年来有明显增加,未来趋势会更明朗,而这依赖于公众对环保组织工作的认可(61.6%),一直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环保主体中居首,尤其是近年来环保问题严重的西部,这一比例相对更高为65%。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公众不参加环保活动的首要因素都是“没人组织我参加”,这为未来环保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对于18~25岁青年来说,增加环保组织信任度和透明度(分别为25.6%和28.9%)也相对较为迫切。第6段中,不能作为“低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的条件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低碳行为B.政府的监管及市场的配合C.市场的配合D.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