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一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请简要回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的教学方法是()。
A.叙述法B.讲解法C.概述法D.描述法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一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概念形成需要经历哪些阶段?(2)以“化合反应”概念为例,说明如何对之进行教学,才有利于该概念的形成?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