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魏书生曾说:“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幅“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对上述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字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阅读李煜《相见欢》的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这堂课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也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亮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问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锁”的意思,本无准备的我在这时灵机一动,何不将问题再还给学生呢针对这个字的意思,有的同学根据文意猜测,有的根据经验理解,众说纷纭,一下子就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经过讨论,很快得到了解决。接着,与本词有关的问题纷纷被学生提取出来并自行解决,课堂过程相当顺利。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
学习《背影》一文,教师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
A.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B.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C.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D.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B.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的知识C.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D.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语文教材《苏州园林》一课时,带领学生欣赏了课本前面所配的苏州园林彩色照片。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借助彩页照片的欣赏,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意境和层次B.辅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如句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抽象的表述C.课文内容与彩页相印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深理解,巩固记忆D.课文语言描写与彩页照片相互对照,有助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