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以下和“五更”对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A.02:00—03:00B.03:00—05:00C.O4:00—05:00D.03:00—04: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3)朗读文段。(学生思考1分钟后)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学生齐读)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反复阅读了《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并且揣摩了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具体研习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论辩技巧。先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省去旁白部分,让他们面对面的对话,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愿意扮演齐宣王。生2:我愿意扮演孟子。(学生读课文对话)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只是在语气方面还有些值得注意,有没有同学能够给他们以善意的提醒?生3:如果读齐宣王的话多一点霸气就好了。师:具体找一句试一下,行吗?生3: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呼?”一句。(掌声)生4:如果读孟子的语调起伏一些就更加完美了,因为孟子说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师:说得真好,我想问大家,孟子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生5:君王要施仁政。生6:要有不忍之心。生7:保民而王。师:其实“保民而王”就是施仁政统一天下。在文中孟子的核心观点就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也称之为“王道”。那齐宣王刚开始的主张是什么呢?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