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秋天的诗词,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一些悲秋的诗词引入这首词写于深秋的却毫无悲情充满斗志的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4.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讨论读过这首词你看见了几幅画面?根据内容分别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要求: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组内形成统一的答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师生共同总结:①独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峥嵘岁月④中流击水。(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以“湘江秋景图”为例展开教学。(1)词人在上阕当中“看”到了什么?明确:a.山、林、江、舸、鹰、鱼。(2)词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a.“万山红遍”,“遍”写出了红的广阔。b.“层林尽染”,“染”树经霜后变逐渐变红现象。c.“鹰击长空”,将“击”换为“飞”,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击”写出了鹰的雄壮有力搏击苍穹的进取精神。d.“鱼翔浅底”,将“翔”换为“游”,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情。与“鹰击长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遥相呼应,体现出词人胸襟的阔大。2.面对如此充满生命跳跃音符的绚丽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明确:一个“怅”字写出了万千,宇宙自然万物尽收于作者之笔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深思的是当时千万的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是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是祖国未来的命运。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要问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明确:作者看到万物在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考验,很像当今的革命形势,作者要问的是“主”,是谁来主宰革命乃至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4.纵观本词,上阙重写景,下阙多抒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明确: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这首词创作于革命爆发时期,试想在那么一个不确定的时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情感的文章?【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词的下阙写“击水”从中你可以联想到什么?2.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教师邀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教师观察学生并拍摄两组照片,一组静态摆拍,一组动态抓拍,连接到投影仪,请同学说说喜欢哪一组照片,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人像抓拍。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感知摄影艺术魅力1.感知光线①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同一画面主体不同光线运用的照片,并讲授顺光与逆光的概念:光从被摄物体后面投射产生逆光效果,光从被摄物体正面投射则是顺光效果。学生通过照片感受不同光线运用在拍摄时的不同效果。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顺光和逆光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拍摄情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顺光适合主体物简单的画面构图,关注细节,逆光适合主体物较多勾勒轮廓。2.体验不同光圈和快门效果出示任务:教师做动作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照相机对老师拍摄,调整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不断拍摄,总结比较。同组学生观察其他人拍摄好的照片,并和自己的照片对比。提问:拍摄运动的物体用什么样的光圈和快门效果更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较大的光圈和较快的快门,可以获得较小的景深,同时虚化背景,突出前景主体。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教师演示展示一张上课时抓拍的学生动态照片,并分析拍摄注意事项:①手要稳,防止晃动造成的图像模糊。②拍摄时根据对象及环境选择使用顺光还是逆光。③拍摄动态照片使用较大光圈和较快快门。(二)课堂练习运动场上隔壁班学生正在上体育课,要求学生携带摄像工具在15分钟时间内对运动场上的学生进行抓拍,要求主体明确,动态生动自然。(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照相机使用方法指导。)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一)学生展示交流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抓拍心得和方法。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构图,光线选择等方面交流评议。3.教师总结评议。(二)拓展提高—小结作业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回忆摄影知识,感受抓拍下丰富肢体语言带来的感染力。鼓励学生课下抓拍生活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下节课分享点评。【答辩题目解析】1.谈一谈摄影的发展?2.如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你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说一说你本节课应用的教法学法。
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PPT呈现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提出设想:如果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你能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师生总结方程:x+2x+4x=140过渡语:同学们会用简洁的方式求解这类型的方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并同类项》板书: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二)探索新知问题1:现在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求解方程,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好?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比如:1.猜想验证的方法,试出答案2.算式的技巧3.保留x,叠加的方法问题2:同学们现在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便捷,有迹可循,能用到其他类似的方程求解中?(三)课堂练习问题1:有一列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可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中的变形步骤。【答辩题目解析】1.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有哪些?2.“合并同类项”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如何进行合并同类项的教学?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接龙游戏复习乘法口诀:2×3=4×6=7×8=5×7=(二)新知探索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预设1:12+12+12=36预设2:12×3=提问: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2.探究算法提问:先独立计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预设1:12×3=12+12+12=36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预设3: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三)课堂练习计算(四)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什么区别?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两个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
A.都是正数B.一正一负C.都是负数D.至少有一个是正数(四)小结作业引导学生总括: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可见,引进负数后对加法和减法,可以用统一的加法来解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不论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减号变加号的同时把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而被减数不变.设置作业: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