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接龙游戏复习乘法口诀:2×3=4×6=7×8=5×7=(二)新知探索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预设1:12+12+12=36预设2:12×3=提问: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2.探究算法提问:先独立计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预设1:12×3=12+12+12=36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预设3: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三)课堂练习计算(四)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什么区别?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PPT呈现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提出设想:如果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你能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师生总结方程:x+2x+4x=140过渡语:同学们会用简洁的方式求解这类型的方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并同类项》板书: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二)探索新知问题1:现在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求解方程,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好?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比如:1.猜想验证的方法,试出答案2.算式的技巧3.保留x,叠加的方法问题2:同学们现在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便捷,有迹可循,能用到其他类似的方程求解中?(三)课堂练习问题1:有一列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可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中的变形步骤。【答辩题目解析】1.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有哪些?2.“合并同类项”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如何进行合并同类项的教学?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教师邀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教师观察学生并拍摄两组照片,一组静态摆拍,一组动态抓拍,连接到投影仪,请同学说说喜欢哪一组照片,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人像抓拍。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感知摄影艺术魅力1.感知光线①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同一画面主体不同光线运用的照片,并讲授顺光与逆光的概念:光从被摄物体后面投射产生逆光效果,光从被摄物体正面投射则是顺光效果。学生通过照片感受不同光线运用在拍摄时的不同效果。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顺光和逆光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拍摄情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顺光适合主体物简单的画面构图,关注细节,逆光适合主体物较多勾勒轮廓。2.体验不同光圈和快门效果出示任务:教师做动作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照相机对老师拍摄,调整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不断拍摄,总结比较。同组学生观察其他人拍摄好的照片,并和自己的照片对比。提问:拍摄运动的物体用什么样的光圈和快门效果更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较大的光圈和较快的快门,可以获得较小的景深,同时虚化背景,突出前景主体。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教师演示展示一张上课时抓拍的学生动态照片,并分析拍摄注意事项:①手要稳,防止晃动造成的图像模糊。②拍摄时根据对象及环境选择使用顺光还是逆光。③拍摄动态照片使用较大光圈和较快快门。(二)课堂练习运动场上隔壁班学生正在上体育课,要求学生携带摄像工具在15分钟时间内对运动场上的学生进行抓拍,要求主体明确,动态生动自然。(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照相机使用方法指导。)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一)学生展示交流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抓拍心得和方法。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构图,光线选择等方面交流评议。3.教师总结评议。(二)拓展提高—小结作业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回忆摄影知识,感受抓拍下丰富肢体语言带来的感染力。鼓励学生课下抓拍生活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下节课分享点评。【答辩题目解析】1.谈一谈摄影的发展?2.如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答辩题目解析】1.说一说你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说一说你本节课应用的教法学法。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两个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
A.都是正数B.一正一负C.都是负数D.至少有一个是正数(四)小结作业引导学生总括: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可见,引进负数后对加法和减法,可以用统一的加法来解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不论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减号变加号的同时把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而被减数不变.设置作业: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活动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播放劳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请同学闭上眼睛,说说歌里面里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拾穗者。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一)直观感知1.感知内容①展示米勒《拾穗者》。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场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贫苦的妇女在田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二)具体分析1.分析色调教师提问:画面中都能发现哪些邻近色?画面中的色调是一天中的哪一时刻?教师总结:这种午后的暖黄色调,会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自然。2.分析造型①课件展示《拾穗者》油画与现实生活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赏。②教师设问:两种画面效果如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效果真实,造型真实生动,都力求真实朴素的再现世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3.分析作者①课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总结米勒的题材特色。②教师设问“通过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创作风格是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贴近生活,关心底层民众,对生活对劳动者有强烈的尊敬和怜悯之情。活动三:对比分析,自由表达(一)教师再次展示《拾穗者》、《呐喊》引导学生从内容、色调、造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二)课堂展示,教师总结分小组进行讨论后随即挑选小组代表进行表达。教师进行总评。活动四:总结回顾小结作业1.复习拾穗者艺术特点。2.下课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米勒作品或者其他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写一下对现实主义的感悟。【答辩题目解析】1.谈一谈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特色?2.谈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