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医卫类别 >医药类 >试题详情
题目

患儿男,10个月,因“腹泻6个月”来诊。排粪6~7次/d,呈黏液脓血样,间发热。实验室检查:ESR87mm/h。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黏膜多发浅溃疡,充血、水肿。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A、粪常规和粪细菌培养

B、腹部B型超声

C、全消化道钡餐造影

D、结肠镜

E、钡灌肠造影

相关标签: 结肠镜   升结肠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患者,女性,42岁,因间歇性下腹部疼痛伴腹泻2年入院。近2年来排便4~5次/天,脓血便,排便后疼痛缓解。半年前结肠镜检查见充血、糜烂及浅表小溃疡,口服药物治疗后稍有好转,停药后反复。该患者目前主要考虑的诊断是A、肠结核

B、肠易激综合征

C、克罗恩病

D、溃疡性结肠炎

E、结肠癌

为明确该患者诊断首选的检查是A、血常规及粪便常规

B、腹部B超

C、消化道钡剂

D、结肠镜

E、腹部CT

对该患者确诊意义不大的检查是A、粪便常规+隐血

B、粪便病原学检查

C、消化道钡剂

D、腹部B超

E、结肠镜+组织活检

与该患者鉴别意义不大的疾病是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结肠癌

C、血吸虫病

D、细菌性痢疾

E、慢性结肠炎

该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在通过脾区因疼痛不能耐受时应做的处理是A、立即行腹部CT

B、改行钡灌肠检查

C、开腹探查

D、给予止痛药,继续结肠镜检查

E、反复复查便隐血

对该患者最合适的药物是A、甲泼尼龙

B、思密达

C、山莨菪碱(654-2)

D、柳氮磺氨砒啶

E、四磨汤口服液

患者男性,52岁,间断便血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约2.5cm横结肠息肉,基底广,活检后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下一步治疗最佳的是()。

A、结肠镜下局部电灼圈套切除治疗

B、开腹行局部肠管切除吻合手术

C、药物治疗

D、定期复查

E、行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直肠吻合

对肠结核诊断具有诊意义的检査是
A.ESR增快B.PPD阳性C.结肠镜回盲部见溃疡形成D.结肠镜回盲部活检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患者,女性,38岁,间断发作下腹部疼痛伴腹泻3年,排便4-5次/d,脓血便,排便后疼痛可缓解。曾行结肠镜检查见充血、糜烂及浅表小溃疡。下列哪些对该病的确诊没有辅助意义()

A、便常规+潜血

B、结肠镜

C、腹部B超

D、钡灌肠检查

E、肠黏膜活检

患者男性,61岁,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每天一次排成形软便,体重无明显变化。因"父亲患结肠癌后去世,近期体检发现粪便潜血阳性",要求筛查肿瘤。首选的检查为( )A、腹部CT

B、CEA

C、上消化道造影

D、电子胃镜

E、钡剂灌肠

F、电子结肠镜

[提示] 结肠镜:升结肠见直径约1.5cm带蒂息肉,乙状结肠见直径约2cm侧向生长型息肉,活检病理:(升结肠)腺管状腺瘤,伴高级别瘤变;(乙状结肠)腺管状腺瘤。该患者下一步最合适的干预处理为( )A、结肠镜下切除两处病变

B、全结肠切除

C、右半结肠切除后,结肠镜下切除乙状结肠病变

D、复查结肠镜重复活检

E、结肠镜下切除乙状结肠病变后,右半结肠切除

F、随诊观察

[提示] 结肠镜下切除两处病变后,病理:(升结肠)腺管状腺瘤,局灶癌变,切缘未见异常;(乙状结肠)腺管状腺瘤伴黏膜内癌,切缘可见癌细胞。进一步的检查包括( )A、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等

B、胸腹盆平扫+增强CT

C、PET-CT

D、1个月后复查肠镜

E、3个月后复查肠镜

F、进一步了解两处病灶的浸润深度,是否存在血管、神经浸润等病理信息

[提示] 结肠镜下切除两处病变后,病理:(升结肠)腺管状腺瘤,局灶癌变,且局限于黏膜内,切缘未见异常;(乙状结肠)腺管状腺瘤伴癌变,肿瘤细胞穿透黏膜肌层,切缘未见异常。该患者下一步最合适的处理为( )A、全结肠切除术

B、右半结肠根治术

C、乙状结肠根治术

D、1个月后复查肠镜,内镜下切除病灶

E、3个月后复查肠镜,内镜下切除病灶

F、6个月后复查肠镜,内镜下切除病灶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