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B.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

C.思通万里,胸天三界,充满禅机理趣

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

相关标签: 王阳明   哲学观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王阳明被称为阳明先生,其学派称为姚江学派,其学说为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下列选项不属于王阳明思想的是()
A、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D、天下为主,君为客

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新阶段的是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下列属于王阳明的“心学”观点的是

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D.“宇宙便是吾心”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材料二 “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方面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主要内容。在“学为圣人”问题上朱熹与王阳明的主张有哪些区别?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家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

A.修养本心

B.先理后物

C.格物致知

D.学以致用

根据文献记载,明代的商辂曾连中三元,王阳明曾金榜题名,唐寅曾中过解元,但此后被禁止参加科考,而清代的蒲松龄曾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连中三个第一,但终生未得进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商辂是进士,王阳明是贡士,唐寅和蒲松龄是举人

B、商辂、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贡士,蒲松龄是举人

C、商辂和唐寅是贡士,王阳明是进士,蒲松龄是秀才

D、商辂和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举人,蒲松龄是秀才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