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 “医保待遇”标签

医疗改革民进G市委会通过调查200名病人、5家医疗机构和20名医护人员,以及20名外地医疗保险在G市居住者、20名外地务工人员,同时到相关地区与单位召开座谈会,由此提出了目前医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以下是其提交的完善和创新G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目前,G市享受医疗保障的人员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县(市)级行政管理,一般而言,行政级别越高待遇越好。”民进G市委会调研发现,“行政级别不一样,医疗保障体系管理与待遇不一样”。比如,医疗保障分为公务员医保(包括事业编制人员,公务员中又分重保和一般医保)、在职企业医保、退休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公务员医保待遇好于其他医保。民进G市委会对到医院就诊的200名医保病人进行调查,有156名病人认为医疗保险自付比例太高。另外,医疗支出每年增长的有177人(可能与年龄增长也有关系)。调查表明,医保病人普遍认为自负比例太高,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自缴人员,自负比例高达50%左右,农村医保更高,自付部分达60%;有的慢性病人,如患肝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要长期治疗,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因病致贫的现象仍有发生。接受调查的20名外地医保就诊病人中,以郭女士为例:G市人,知识青年支边到黑龙江,现在退休在G市生活,医疗保险在黑龙江,生了病十分不方便,报销医药费需要很多来回信件、电话,还报不了医药费。这种情况,给病人增加了许多麻烦,还增加了经济负担。调研报告还提到,“不仅如此,隶属于G市地区的桐庐、建德、富阳等地的农村医保病人在G市各类医院就诊的门诊医药费用也不能进入医疗保险享受范围,增加了病人的负担”。“G市是外地务工人员比较密集的城市,但由于他们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进G市时也没有办理相关医疗保险手续,一旦生病显得十分无助,有的病人因无钱医治而放弃治疗。”调查的20名外地务工人员就诊病人中,“这些病人的病情往往比较重,他们因没有医保能拖则拖,实在拖不过去才来看病”。其中,有6名是危重孕产妇病人,由于医疗保险在当地,没有在G市进行正常的产前检查与治疗,怀孕引起或加重的一些疾病,危及生命了才到医院就诊,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医疗风险。问题:请指出G市的医疗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你的解决建议。要求:问题明确,对策有针对性。不超过200字。

一、注意事项

1.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爱储蓄、吝消费?社会保障“不给力”是重要原因。“有了每月55元养老金,以前吃辣子面,现在能吃臊子面了。”陕西宝鸡一位老农在参加新农保试点后这样说。

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过去一分钱养老金也没有,现在每月领55元,“从无到有”,无疑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换个角度看,每月55元养老金是不是太少了?一年660元,尚不及目前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线。恐怕对其生活的改变也就是吃碗“臊子面”吧,估计不能指望从此“养老不犯愁”,更别说拉动消费了。

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消费,而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致使他们不敢花钱;也不要一味鼓动百姓消费,如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住有所居”不能很好实现,老百姓不会轻易打开钱包。谁不知道痛快消费的感觉很好?谁不清楚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把钱存银行“不划算”?但是,钱都花了,将来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没活儿干了怎么办?没地方住了怎么办?在缺少完备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存钱”是大多数老百姓获得安全感的理性选择。

2.客观上看,近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成就不小。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了46.8%;城镇基本医保覆盖4.32亿人,加上新农合,总数超过12.6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1.43亿人。

不过,这样的覆盖程度显然还不够,毕竟仍有数以亿计的百姓缺少基本保障。最重要的是,即使有了“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恐怕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放心消费。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

先说“医保”。职工医保待遇最好,大病和住院的报销比例目前约为70%,最高支付限额是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新农合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接近60%,确定的标准是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如果以2010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计算,则新农合支付限额不足4万元。如今一个阑尾炎手术都要花费六七千元,如果得了大病,往往二三十万元打不住,家里不准备十多万根本无法应对。“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绝非农民夸张。即便在城市,一场大病也可以使一个小康之家陷入困境。

再说养老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七连涨”,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但电价涨、水价涨、食用油价涨……这样的保障水平真让人乐不起来。在职职工算算账,同样要拼命存钱,因为目前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60%,如果参加工作晚、退休早,替代率会更低。从制度设计上讲,可以通过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来提高保障水平,但现实中,多数劳动者能让企业按实际工资缴养老费就不错了,企业年金简直是奢望。要想退休后生活水准不至于有太大滑落,不储蓄不行。至于住房保障,公租房、廉租房刚起步,目前和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还没什么关系。不论买房还是租房,手里没点余钱都是不可能的。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社会保障不仅是种福利,也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拥有撬动和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的“魔力”。而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明显不足,约占财政支出的l5%,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

3.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采取渐进方式,从部分人群开始设计制度,逐步推进,本身带有很强的阶段性和试验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

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人群待遇差距较大。一是医疗保险虽然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纳入到医保体系,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二是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医疗保障范围以住院为主,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正在推进过程中。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保障水平不均衡,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待遇水平落差较大。以上三点表明公平性尚有欠缺。四是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只有部分人群有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障衔接不够,医疗救助的能力也很有限,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适应流动性方面不足。一是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参保人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以及身份发生变化时,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二是异地就医问题突出,特别是部分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反映就医报销不便,需要垫付医药费用,一些退休人员要求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待遇。

保证可持续性方面不足。一是统筹层次不高。目前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共济性不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异地就医。二是医药费用成本控制机制未完全建立。按照医改要求,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三是经办服务能力不适

应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

4.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国力等多方面发展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在日益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以及家庭养老的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自己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健康状况恶化是养老的逻辑前提。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健康下降,而退休后收入减少,医疗费用上升,生活发生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退休金制度起步较早,如今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绝大多数老年人退休之后有退休金收入,经济上可以自立,不需要依赖子女。例如美国的老年人中,90%以上的退休者依靠退休金生活。当生活不能自理时,一部分人住进各种老年机构,如养老院、老人护理院、老年之家等。中西方供养模式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国力不同。发达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足够的养老设施和机构向绝大多数老年人提供养老金,老人有了退休金收入后,就可以请保姆,使用社会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退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另外广大老年人的收入低,多数人较长时期无力支付社会服务费用.这从另一个角度限制了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仅占老年人口的1/5,超过一半的老人依靠家庭子女供养。独生子女之间通婚,在一定时期内,他们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况,这给很多小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负担。

5.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过近20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M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M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不少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M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用工形式、人员流动方式、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险责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还不适应这一变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渠道不畅、部分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现行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在模式设计上,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资金的积累机制,但从目前情况看,很难做到这一点。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1998年M省养老保险基金当期赤字为1.27亿元。近年来,通过狠抓扩面和基金征缴,情况有所好转,有一定结余,但全省各地还很不平衡。同时,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6.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迄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内容齐全、结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重工业和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批工人面临失业和转岗,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制定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支出方向和行政管理三方面内容构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在英国,制度化、平等化、直接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社会保障措施都有明文规定并形成制度,纠纷有法可依,协调争议有章可循。同时,为缩小贫富差距,政策存在着向收入倾斜和普及性福利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英国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体制更针对现实风险的直接保障需求,强调根据居民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各种家庭的不同状况来提供保障和福利,形成直接保障项目。

北欧以瑞典为例,瑞典对全体国民实行普遍、全面的福利保障,社会保障的水平比较高。瑞典养老金在按照国家法定的工资替代标准给付养老金时,对于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采用不同的养老金替代率,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国家通过赋税对国民收入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再分配,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均等化,缩小了贫富差距,以求达到均等化的程度。此外,瑞典社会保障是一个内容广泛、繁琐而全面的保障制度,保障内容除生育、疾病、伤残、养老外,还有儿童、遗属、单亲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训津贴等,除了给付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护理等服务,具有较高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