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 “水泥业”标签

给定资料

材料1 中铝收购力拓股权失败

备受关注的中铝-力拓合作案最终由交易双方出面证实以分手告终。6月5日,中铝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双方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并将依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迄今数额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遭否决。

2009年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其中,123亿美元用于与力拓集团组建铁、铜、铝资产层面的合资企业,包括力拓最优质的八大核心资产;以72亿美元认购发行的次级可转换债券。该债券转股后,将使中铝公司持有力拓集团总股份比例由目前的9.3%上升至 18%。

材料2 并购失败上汽集团花40亿元买教训

4年前,上汽的目标是“汽车业首个跨国并购”,当时双龙也还是SUV的不错品牌,但错就错在上汽对未来没有充分估计,双龙是否具备先进技术本就有争议,柴油车的前景在国内也不被看好,加上石油紧缺,油老虎SUV并不被看好。

不仅如此,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泡汤,这可能是更大的战略失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认为,上汽根本都没进到双龙中去。显然,上汽对韩国国内的复杂法律关系、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对自身管理能力过于自信。

材料3

从2005年开始,强大的外资挟带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或产业资本在神州大地攻城略地,一系列大动作的并购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美国私募基金巨头凯雷将徐工机械揽入怀中,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入股华菱管线,比利时英博集团天价将福建雪津啤酒收入囊中,疲软多年的水泥业已成为外资最青睐的香饽饽……种种迹象明显地告诉我们:外资并购盛行的年代已经来临!

一般情况下,与新设项目进行跨国投资相比,并购投资具有节省建设时间、减少资本投入、可以利用现有的营销网络、获得现成技术与管理制度等优点。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在目前全球的跨国直接投资额中,60%以上是通过并购外国企业实现的。

在中国,外资并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时外资已经开始收购国有中小型企业或亏损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把目标转向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或在原有合资企业基础上,由参股变成控股,但无论数量或金额在每年400亿-600亿美元的FDI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并购发生了1700起,金额为1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并购国内企业66起,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另有数据表明,到2001年为止,中国吸收的FDI中外资并购额占4.96%。以证券市场为例,十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涉及外资收购的案例约50起,相比于内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的5000多起收购案,外资并购是零星的、分散的、间接的。

但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并购日趋活跃,一方面是随着对外企控股比例限制的逐步取消,外企无论在上市还是在并购范围方面都面临更大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是一些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巩固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张的新阶段,并购便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到了 2005年,外资并购更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过去几年,在啤酒行业中,外资并购成为最为显眼的焦点。2005年,美国AB公司57亿元收购哈啤股权,每股出价高出哈啤每股净资产5倍;2006年2月,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人民币58.86亿元,收购净资产6.19亿元的雪津啤酒100%股权,溢价近10倍;四年前英博啤酒已收购珠江啤酒24%的股权,并在今年初以12493万元人民币使自己在珠啤的股权增加1.31%。

在钢铁行业,产能规模全球排名前两位巨头——米塔尔和阿塞洛目前都已完成了在中国的基本布阵。2005年7月,米塔尔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以上的股份;2006年2月,阿塞洛以20.86亿元收购莱钢38.41%的股份。阿塞洛虽然没有取得控股地位,但是已经与莱钢股份的另一大股东莱钢集团的股份持平。有消息指出,米塔尔、阿塞洛等已广泛接触国内地方钢厂等二线企业,如包钢、昆钢等,大有“誓将并购进行到底”的势头。

在机械行业,2005年10月,国际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凯雷集团宣布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股权,这是国际投资基金收购中国大型国企绝对控股权的第一例。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机械正是其最核心的企业。而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也已收购了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 40%的股份,并正与广西柳工、潍柴动力、三一重工、厦工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展开收购谈判。

在水泥行业,并购风潮也不断涌起。2006年1月6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摩根士丹利旗下添惠亚洲有限公司与国际金融公司,分别买下海螺集团持有的海螺水泥10.51%和3.82%股权;3月初,世界第二大水泥企业瑞士豪西蒙宣布以1.25亿美元接下华新水泥为其定向增发的 1.6亿股,如若审批通过,豪西蒙在华新水泥的股权将由原来的26.1%增加到50.3%,从而实现对华新的绝对控股;4月18日,世界水泥业老大拉法基公司一举收购了贵州本土3家大型水泥厂,此外拉法基还控制四川双马89.72%股权……事实上,近年来外资在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及参股已到了全面开花的地步,中国前五大水泥企业中,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四家企业已悉数打上了外资的烙印。

在流通业,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流通业外资企业并购项目24个。其中,上海永乐电器公司一次性向外商转让61个店铺;英国TESCO公司在境外收购了国内“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

在油嘴油泵行业,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全国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

在轴承行业,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4年前,西轴与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合资,两年后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由于合资,企业让出了经营了多年的铁路货车轴承的品牌,失去了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

在化工领域,锦西化机这个在中国化工机械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已与跨国巨头西门子合资,未来的局面可能是: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被西门子取走,国内大型化肥设备的维修要看西门子的“脸色”。

此外,我国重点行业的一批排头兵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也都被跨国公司紧紧“咬住”不放。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认为,当前外企进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也在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

业内专家指出,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点。

材料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彩珍认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在有利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问题,让许多中国人焦虑不安。

(一)最大的负面效应——市场垄断的威胁。外资控股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我国企业后,凭借其雄厚实力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产业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将可能垄断或图谋垄断国内一些产业。

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三家企业199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国内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啤酒厂合资率已经达到70%。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如果外资并购造成垄断,外商不仅控制国内市场,制定垄断价格和瓜分市场策略,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约内资企业成长和技术进步,制约国内幼稚产业发展。

(二)挑战中国的相关政策。我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了禁止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和外商控股的产业内容,但可操作性不高,目前并没有单独制定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而是把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与其他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等同视之,对于哪些领域允许外资并购、哪些领域鼓励外资并购、哪些领域禁止外资并购,主要靠部门内部掌握,缺乏全国统一、透明、公开、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这使并购的信息搜集难度加大、谈判困难、并购交易成本上升。为了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获得最大利益,必须确定明确的外商并购的产业导向。

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产业,都应是允许跨国并购的领域:第一,不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我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而且产业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利用跨国并购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也要

(三十六)  【给定资料】  1.从2003年开始,“电荒”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附骨之刺”。当时浙江成为全国拉闸限电范围最大、缺电最严重的省份,企业发展遭受严重损失。到2006年,“电荒”终于开始缓解。但此时中央又出台严格措施,要求节能降耗。定下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节能降耗达到20%,这比浙江省自己规划的15%的目标高出了5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家2020年碳排放新目标的确定,将使浙江的减排形势更为严峻。  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能源资源供应外向依存度逐年扩大,环境容量几乎饱和。从近期看,浙江省能源产出不可能有改观,但能源消费增长的势头却十分强劲。根据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以9%至11%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按照目前的能耗水平,到2010年浙江能源需求将达到1.85亿吨至2亿吨标准煤。  据测算,如果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工业比重下降1%,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如果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而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2008年,浙江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35吨标准煤;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09吨标准煤;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18吨标准煤;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27吨标准煤。在浙江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高居75%,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还不够大。2008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为41%,同比仅提高0.3个百分点,距“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5%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在12月初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结构”成为会议的一个重要基调。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对浙江企业表示出担忧,浙江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且相当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物质资源消耗型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今年的主题就是‘保’,先让你活下来再说,但明年的要求变了,结构调整就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会死掉一批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效益回落将带来工作动力和资金的不足。低碳经济已被抬上了桌面,节能减排已经不是体现一个企业素质的行为,而将变成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说:“市场不可能被摁下暂停键等着你调整,2010年企业将真正进入弯道,速度会降低,但一切为下一条直道加速而准备。经过2009年一年的发展,相信政府在政策上会更加稳定,只追求速度的机会时代已经过去。”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浙江各级政府都出台了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将直接拉动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能耗产业的增长。同时,随着浙江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新增用能也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以来,浙江一批临港石化、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浙江宁波镇海炼化年产100万吨乙烯项目进入试车阶段,新增用能25万吨标煤(全面投产预计新增用能320万吨标准煤);北仑2台100万机组和乐清2台60万机组投运,电厂自身新增用能约21万吨标煤;舟山和邦化学08年底投产,新增用能22万吨标煤……今后三年,全省还将有冶金、化工、建材三大行业19个项目投产,预计将新增用能720万吨标准煤。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快速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会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重型化程度加强。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浙江部分地方就出现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型的愿望和趋势,如以轻工业立身的温州,在2005年年初通过了《温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石化基地”的方案,试图使石化产业成为温州“重型化”的支柱产业。  浙江社科院专家指出,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2008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浙江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或者工业化发达阶段,最近几年来,人均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可我们消耗了多大的代价才换来这些发展。当前,我们已实实在在地遭遇着一个两难境地。  2.《2008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显示,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0.7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5%,能耗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全国三甲。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占8.1%,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省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55.6%,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全省圆满完成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成为全国率先全部淘汰立窑水泥的省份;吨钢综合能耗水平已位居全国第一,炼油、火电、合成氨等12种高能耗产品的单位能耗继续保持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一项“绿色”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正在加速改变浙江水泥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旧形象。2009年7月底,浙江建德三狮水泥有限公司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公司总经理陈华说:“我们一下从吃电老虎变成产电大户。”目前集团内部附近一半的子公司共上马了18条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如果全部建成,整个集团一年可发电3.5亿千瓦时,增加利润2亿元,减少18万吨煤燃烧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董事长姚季鑫说:“煤电成本要占水泥生产总成本的约70%。09年浙江省水泥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便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统计公报上显示,2009年以来全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前三季服务业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6%。从用电情况看,1~9月份,全省第二产业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全社会用电比重则提高了0.82个百分点,由此实现结构节能约235万吨标煤。  到2008年底,浙江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2%,风力发电量12768万千瓦时,增长162%。全省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太阳能热水器产值80亿元,产量7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产量的25%。太阳能光热利用从民用向工业等领域拓展,光伏产业初步形成从工业硅生产到系统开发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在杭州临平节能环保产业园并网发电。  在杭州举行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小企业论坛上,来自省内外的几十家企业代表纷纷表示看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的前景。业界认为,我国目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市场在国外,经历国际金融风暴的洗礼,如何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应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  备战2010新能源车元年,吉利、万向、绿源等浙江企业纷纷抛出大手笔。目前从整车到零部件,再到电池技术,都有众多浙江厂商在研发和投入。09年7月,浙江众泰集团卖掉了第一辆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大,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将比汽油车减少2.8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同时充电站等社会服务的完善也显得非常重要。”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会周鹤良说,“现阶段光靠市场不会为新能源汽车争取到更多空间,政府一定要出台政策来提高整车厂的产量。”  3.随着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需求呈多样化发展,家用电器大量普及、更新,居民生活用能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态。根据浙江省能源监察总队监测统计,2009年1~9月份,全省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8.7%。同时,全省汽车保有量在前两年年均递增19.1%的基础上,2009年前三季度又增加了55.7万辆,达到410.2万辆。预计全年汽车增幅将超过20%,汽油用量将增加21万吨,折标煤30万吨。省能源监察总队总工程师介绍说:“居民生活用能持续刚性增长将给节能降耗带来长期压力。”  浙江已逐步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浙江大学一位教授判断说,在我们的消费文化里,似乎有一种追求奢华的心态,如果我们走上美国式片面追求大房子、高排放车子的道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公益型促进网站“中国低碳网”的工作人员周琬君介绍道:“在欧洲国家,低碳的概念很流行,一些国家的产品上甚至标明它的碳排放量,作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参考标准。”从半价购买高效节能灯到享受节能产品的实惠,浙江老百姓正逐步接受和青睐高效节能产品。09年5月,国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的家电产品。初步估算,实施该工程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4000~5000亿元,每年可实现节电750亿度,相当于少建15个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电厂,减排7500万吨二氧化碳。  环保志愿者李燕说,中国文化传统向来重视节约。在近年来经济发展之后,我们应该重拾这个传统,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比如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能否想一想它的能耗大吗?它是否需要经常更换?如果非要买车,在选购时也不妨多考虑下选择排量小的汽车。另外,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少用一次性制品,进行垃圾分类等活动,也都是节能减排、以小见大的好方法。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球气候公民,每一个人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就能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  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低碳一族正在慢慢形成,他们不差钱,但追求一种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网上出现了与低碳生活有关的族群,一个名为“低碳生活”的小组,旗帜鲜明地在主页上写道:“你今天减碳了么?”有的人认为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能尽可能接近低碳生活。  分析人士说,人类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确觉醒太迟,行动过缓。如果不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与思维方式,如果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生态危机仅仅只能治标而不治本。但所幸,低碳这样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不过从认识到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越短,对地球、对人类越有益处。  【问题】  资料1下划线句子提到“遭遇着一个两难境地”。根据资料1~3进行分析:  1.指出其中矛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