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 “赤脚医生”标签

一、问答

注意事项

(1).本卷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

(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遗失,由你承担责任。

给定资料

(1).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48.9%的群众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其中主要是农民因经济原因难以及时就医。卫生部部长高强日前接受专访,对中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从五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五是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据统计,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1.6%,大专生占16.9%,中专生59.9%,有21.6%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2).近日,某村一位王姓妇女向笔者诉说,前两天她的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位游医的膏药,结果上当,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原来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李老汉讲,卖中药一伙儿有4人,有一个自称祖传的中医大夫,其他3个服务员,开始并不说卖什么药品,他们打着河北省某市药酒厂牌子,今天讲腿疼毛病怎样预防,明天讲腰腿疼,还讲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慢性毛病怎样预防,每天一两个小时授课,讲完就免费发放治腰腿疼的约酒、膏药,还发毛巾、牙膏、塑料手镯等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农村一些在家义有点小毛病的妇女老人听说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每天他们吃完早饭,骑着脚踏三轮车去听课。这伙人利用农村一部分人贪图小便宜,又患有腰腿头疼高血压等之类慢性病,小医院治不好,大医院花钱多看不起的心理,骗取信任,设下圈套。课讲到第7天,他们开始出售药品,两小包用塑料袋封好的中药售价300元,声称只要喝上两个疗程,什么慢性毛病腿腰头疼就能彻底治好,买药赠送纪念品。于是村民们你两包我两包争相购买,一个上午,就有200多人购买中,有人买到药回到家里,恐怕有假;还有人买药后想要纪念品,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赶到老地方,早人去院空,有人提着药到医院找中医辨别药真假,中医说这种药泡药酒治腰腿疼作用不大,这才知道上当。200多人,6万多元,就被一伙儿卖假药的骗子骗走。

(3).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似却有最典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4).1969年,20岁刚出头的朱桂祥被公社派去参加县卫生局召开的合作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朱桂祥响应号召成了一位“赤脚医生”,而这一当就是37年。

朱桂祥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赤脚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受人尊敬的,平常不需要参加劳动,为社员看病打针可以收些药费,另外还要从生产队里拿到补贴的工分。但是,只有朱桂祥自已了解当时工作的不易,村民的那份尊敬、“赤脚医生”优良的医德,都是他们长期不计报酬工作的结果。

朱桂祥回忆说,在1978年某个风雨肆虐的晚上,屋顶上的瓦片好像要翻起来似的。有个村民急冲冲地跑到朱桂祥家,说他妻子在家里生产,孩子是出来了,可是胎盘没出来,正流着血,家里人吓坏了。朱桂祥立即披上雨衣,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就出门了。可是没走多远。风太大了,自行车根本就骑不上去,他只好推着车赶路。赶到产妇家一看,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大出血!“不行,得马上送卫生院!”朱桂祥又帮着产妇的丈夫,冒着大雨,艰难的把病人送到了卫生院,救下了母子的生命。

还有一次,是1985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朱桂祥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风风火火赶来的一个老病号说他的妻子病得很厉害,又拉又吐。朱桂祥二话没说,背起药箱,骑着自行车就往他家赶。原来老病号的妻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经过打针吃药,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起求。朱桂祥这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初,清新县开始包产到户,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对朱桂祥来说,“赤脚医生的“甜蜜的时代”结束了。他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公共补贴,成了完全自收自支、市场化的农村医务人员。此后,为了生存,朱桂祥必须提高收费标准。但是清新县是贫困县。政府无力支持乡村卫生站的建没,而农民的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的卫生站现在平均一天大概要为10个村民看病,大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他也就收费几块、十几块不等。而此间村里的三个赤脚医生。后来一个年纪大了,一个转行做生意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

朱桂祥告诉记者,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医日后接班的,老三曾经跟过他几个月,但后来抛下一句“太辛苦了”的话也出去打工了。“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苦,我做‘赤脚医生’晚上步行上门打针是常事,但现在的人不愿做。”朱桂祥很无奈。

(5).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广东省农村有38.4%的人患病后未就诊,26%的人需要住院治疗而未住院,“部分群众因为没钱到医院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已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索之一。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病一住院,一年就白干’,这是广东省部分农村医疗的真实写照。”“医疗保障是个社会安全机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省政协委员、曾任广东约学院院长的梁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用极少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之一”,梁教授说,“1971年、1972年。广东省每年优选几百人到广东药学院培训,他们有很好的经验,有优良的医德,我们要提高的只是他们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

梁教授还提到,优良的医德是赤脚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医生不医自家病’是行规,但‘赤脚医生’顾不了这些,他医治的全是自家人、亲戚和邻居,不但自己为他们看病,还要陪他们到医院看病,他们的医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自发而成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梁教授多次随医疗队到农村驻扎,因此对“赤脚医生”行医的艰苦环境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有些地方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出去看病,只能打火把。”

“如果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考虑进去,当时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障比现在是要好一些。那时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得到治疗,而大病城市也照样治不了,因此城乡医疗条件的差别非常少。”梁教授说。

“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改

[问答题]1.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转诊、病人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在中国已经出现二十多年,至今却不大为国人所知,甚至被人以“赤脚医生”联系在一起。来自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疗医师数仅八万余名,仅占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村卫生室处于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以前,村卫生室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不少村卫生室就设在村医自己家里,经常出现“和尚一走庙就没了”的尴尬境地,此外,村卫生所严重缺乏基本医疗设备,误诊,错诊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专家认为,配备具有一定科技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提高村级卫生所医疗信息化水平是基层卫生组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按平均每2000-3000人口设立一个村级卫生所,估算,一次性投资“新三样”等诊断设备及医患交通服务平台,大约越要6.5万-7万,人均24万,按照一个市1000个村估算,需投入约7000万元,这样的投入相当于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1/5,而对于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专家建议,可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优势,以推动先进医疗设备进村。而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和一些民间资本也看到农村医疗市场的潜力,都希望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据悉,近3年,江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23亿多元,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一所达标的县医院目标,并形成了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乡卫生院为支撑,县医院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小李是江西某社区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8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来到该社区医院。他说,医改前,他的工资收入与市级医院工作的同学少很多。所以,经常想离开这个地方。同为全科医师的小蔡,谈到医改前后的对比时,他说:“以前,每个月的收入在1800-2000,现在3000左右,年底还能拿到4000元奖金。”据了解,江西省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3.5万人,基本工总额3.77亿元,现有县级财政补助仅为1.16亿,缺口达2.61亿元。可喜的是,从2012年起,全省乡镇卫生院所有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缺口全部由省财政补齐。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后,江西省财政对在编在岗的基层医务人员,人均每月补助300元,对于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机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⑧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结合全文,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⑧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文章第⑥段“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