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搜题 > “清江水”标签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赋、比、兴”是我国古人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三个诗歌理论术语。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手法。汉代以来,人们在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其中最全面、影响也最大的则当首推宋代李仲蒙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他是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的。在他看来,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之中。问:这首词的第一二句由“清江水”写到“行人泪",这在艺术表现上,属于“比"还是“兴”?为什么?(2)“西北望长安”一句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千古名句。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对前途充满信心,请解释“毕竟”一词的准确含义。(4)“愁余”二字该如何理解?
以下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你们了解他吗?  生:(略)  师:是呀,当时宋朝的大半江山已经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百姓的血泪艰辛,饱尝了亡国之恨,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二十年哪!想想看,在这二十年的生活里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可能天天以泪洗面,想一死了之,可想到抗金事业没完成,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又不能死。  师:痛苦,悲愤呀!  生:非常难过,可能整天借酒痛骂统治者的无能!  师:是呀,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苦闷。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写了很多的词,但表现的却是另一番心境与风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古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那怎样才能读出词的乐呢?不能只满足于字面的意思,还要深入字句里,用我们的想象去感觉,去品味,去推敲,去补充,才会品出词的意境与趣味来。咱们再读读开头两句,你看到哪些景……  师:辛弃疾在江西农村生活的20年里,深深懂得每年庄稼的收成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多么渴望每一年都是个丰收年,多么渴望农民过上好日子!看,这弥漫着浓郁的稻花香里,响奏着群蛙的呜叫声里,你听到了吗?辛弃疾的心也在欢唱着呀,他在为谁欢唱呢?  生:是在为老百姓!  生: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欢唱!  师:作者分明是为这预示丰收的场景而欢喜,不直接说出,而是借稻花香、蛙声代自己诉说“丰年”。你觉得是这样的吗?(生纷纷点头)真是妙不可言,再来一起读这两句词,读进辛弃疾的心里去!  师:在江西上饶20年的生活里,表现辛弃疾这种快乐欢喜的词还有很多,那么在江西上饶的闲居生活的快乐是否让辛弃疾忘记了家仇国恨呢?忘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呢?  师(深情引述):1207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辛弃疾僵卧在病榻上,临终之际,他突然用尽了全身力气,大声呼叫着,你知道他最后呼叫的是什么吗?  杀贼!杀贼!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数重山。  师:你看,一轮明月,几阵清风,两三点雨就让辛弃疾欣喜欲狂,辛弃疾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可他留给历史、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生的眼泪……[问题1][简答题]问题:针对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其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