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某安装公司承包一项演艺中心的空调工程,演艺中心地处江边(距离江边100m),空调工程设备材料:双工况冷水机组(650Rt)、蓄冰槽、江水源热泵机组、燃气锅炉、低噪声冷却塔(650t/h)、板式热交换机、水泵、空调箱、风机盘管、各类阀门(DN20-DN700)公称压力1.6MPa空调水管(DN20~DN700)、风管、风阀及配件(卡箍、法兰)等由安装公司订立采购合同。
安装公司项目部进场后,针对工程中采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编制了施工方案,方案中突出了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并明确了施工方法的内容。江水热源泵机组使用江水冷却,需敷设DN700冷却水管至江边,DN700冷却水管道的敷设路径上正好有一排千年古树,方案中选择非开挖顶管技术,并分包给A专业公司施工,空调水管需化学清洗并镀膜,分包给B专业公司施工。安装公司向专业公司提供了相关资料,负责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专业公司按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本工程要编制哪几个新技术的施工方案?方案中有哪些主要内容?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2006年某机电安装公司承担了某化工项目,在一条材质为15CrMo的压力管道现场组对、焊接(手工焊)完成后,无损检测时发现多道焊口不合格。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了检查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对参与焊接的10名焊工进行检查,其中代号为0204和0223的2人的“焊工合格证书”是2002年8月签发的;代号为0207的“焊工合格证书”的试件钢号分类代号为Ⅰ;代号为0211的“焊工合格证书”在Ⅱ类钢号下的试件形式位置代号为1G。
(2)在焊接记录中记载,上述0211的焊工施焊过的焊口中,包括2道水平固定焊口和1道垂直固定焊口。
其他焊工的焊缝,采用低倍放大镜和焊接检验尺进行了焊缝外观检查,利用X射线进行了探伤检测。X射线探伤主要检查哪些内部缺陷?
某安装公司承包一项演艺中心的空调工程,演艺中心地处江边(距离江边100m),空调工程设备材料:双工况冷水机组(650Rt)、蓄冰槽、江水源热泵机组、燃气锅炉、低噪声冷却塔(650t/h)、板式热交换机、水泵、空调箱、风机盘管、各类阀门(DN20-DN700)公称压力1.6MPa空调水管(DN20~DN700)、风管、风阀及配件(卡箍、法兰)等由安装公司订立采购合同。
安装公司项目部进场后,针对工程中采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编制了施工方案,方案中突出了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并明确了施工方法的内容。江水热源泵机组使用江水冷却,需敷设DN700冷却水管至江边,DN700冷却水管道的敷设路径上正好有一排千年古树,方案中选择非开挖顶管技术,并分包给A专业公司施工,空调水管需化学清洗并镀膜,分包给B专业公司施工。安装公司向专业公司提供了相关资料,负责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专业公司按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本工程的新技术施工方案如何进行技术交底?
某施工单位在2010年承担了一项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部为落实施工劳动组织,编制了劳动力资源计划,按计划调配了施工作业人员。并与某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约定该劳务公司提供60名劳务工,从事基础浇筑、钢结构组对焊接、材料搬运工作。进场前对劳务工进行了安全教育。
基础工程结束、安装工程开始后,项目部发现原劳动力计划与施工进度计划不协调,而又难于在计划外增加调配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在吊装作业和管道焊接等主体施工中劳动力尤为不足。项目部采取临时措施,重新安排劳务工工作,抽调12名劳务工充实到起重作业班组,进行起重作业。作业前项目部用1天时间对12名劳务工进行了起重作业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项目安全员提出12名劳务工没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具备起重吊装作业资格,但项目部施工副经理以进行了培训且工程急需为由,仍然坚持上述人员的调配。
低合金钢管道焊接(手工焊)在2010年8月开始焊接。项目部抽调6名从事钢结构焊接的有焊工合格证的劳务工参加焊接工作。在水压试验前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检查,发现:参与检测共有3名无损检测人员。3人的资格情况如下:No.1号:RTI级、UTⅡ级;No.2号:RTI级、MTⅡ级;No.3号:RTⅡ级、UTⅡ级、PTⅡ级;焊道射线检测的15C-04号报告共有3道焊口的检测结果,评定其中1道焊缝存在不合格的缺陷。该报告由No.1号评定检测结果,No.2号签发检测报告。
项目部在大件设备吊装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吊装方案进行评价论证。在管道焊接组装全部完成后,对管路系统焊缝做了气密性试验。说明背景中起重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的理由。项目安全员和项目部施工副经理对抽调劳务工从事起重吊装作业的意见或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某施工单位在2010年承担了一项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部为落实施工劳动组织,编制了劳动力资源计划,按计划调配了施工作业人员。并与某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约定该劳务公司提供60名劳务工,从事基础浇筑、钢结构组对焊接、材料搬运工作。进场前对劳务工进行了安全教育。
基础工程结束、安装工程开始后,项目部发现原劳动力计划与施工进度计划不协调,而又难于在计划外增加调配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在吊装作业和管道焊接等主体施工中劳动力尤为不足。项目部采取临时措施,重新安排劳务工工作,抽调12名劳务工充实到起重作业班组,进行起重作业。作业前项目部用1天时间对12名劳务工进行了起重作业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项目安全员提出12名劳务工没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不具备起重吊装作业资格,但项目部施工副经理以进行了培训且工程急需为由,仍然坚持上述人员的调配。
低合金钢管道焊接(手工焊)在2010年8月开始焊接。项目部抽调6名从事钢结构焊接的有焊工合格证的劳务工参加焊接工作。在水压试验前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检查,发现:参与检测共有3名无损检测人员。3人的资格情况如下:No.1号:RTI级、UTⅡ级;No.2号:RTI级、MTⅡ级;No.3号:RTⅡ级、UTⅡ级、PTⅡ级;焊道射线检测的15C-04号报告共有3道焊口的检测结果,评定其中1道焊缝存在不合格的缺陷。该报告由No.1号评定检测结果,No.2号签发检测报告。
项目部在大件设备吊装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吊装方案进行评价论证。在管道焊接组装全部完成后,对管路系统焊缝做了气密性试验。从背景中,项目部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对劳务工重新进行的安排违背了用工动态管理哪些原则?说明理由。
2006年某机电安装公司承担了某化工项目,在一条材质为15CrMo的压力管道现场组对、焊接(手工焊)完成后,无损检测时发现多道焊口不合格。监理工程师会同项目质量技术部门进行了检查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对参与焊接的10名焊工进行检查,其中代号为0204和0223的2人的“焊工合格证书”是2002年8月签发的;代号为0207的“焊工合格证书”的试件钢号分类代号为Ⅰ;代号为0211的“焊工合格证书”在Ⅱ类钢号下的试件形式位置代号为1G。
(2)在焊接记录中记载,上述0211的焊工施焊过的焊口中,包括2道水平固定焊口和1道垂直固定焊口。
其他焊工的焊缝,采用低倍放大镜和焊接检验尺进行了焊缝外观检查,利用X射线进行了探伤检测。背景中的焊工属于特殊工种的哪类人员?应如何界定?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