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就是知了的叫声了。在秋高气爽的午后,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那刚刚收割后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芝麻茬,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关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呜,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那“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

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来吧,到这儿来。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

(节选自郑毅《听秋》,有删减)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请简要回答。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阶段D.检验假设阶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什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本。不少于800字。
“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及发挥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C.阐述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附性质D.懈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饼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A.电报句B.完整句C.单词句D.简单句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