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提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本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诗的一般印象B.只有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才能深刻理解中国诗C.只读中国诗的人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而不能作概论D.只有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所当然B.平淡无奇C.司空见惯D.由来已久
下面的四句话中有一句“只”字是多余的,请找出这一句()。
A.我不是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而已B.他从不向人说起自己过去的功绩,人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C.这又让我们看到猜忌的残酷,它只找到一点借口,就可以将一个人顷刻间置于死地D.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
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堪称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告别“被灌输”,而是“自由猎取”。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秒钟原则”近乎残酷地起着作用:如果一条新闻在三秒钟之内不能吸引注意,新闻就会从受众眼前溜走,所花费的编采功夫等同白费。对于媒体来说,谁抓住了眼球谁就赢得了生存的基础。求关注、求影响固然没有错,但这也并不是说,媒体就要被受众的“眼球”所左右。如果媒体都染上“眼球情结”,唯“眼球”是从,舆论生态就会在人为的“拔苗助长”和“乱砍滥伐”中不断被破坏。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A.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B.吸引眼球不应成为评价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C.媒体应冲破受众“眼球”的绝对限制,维护舆论生态D.作为现今媒体的生存基础,“三秒钟原则”至关重要
武汉沦陷后,许孟雄到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英语老师,深受当地学子欢迎,()。1949秋回到北京后,他先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教授,一面教书,一面翻译。许孟雄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精通英语的学者之一,他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挥而就,(),达到()的地步。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声名鹊起一气呵成白璧无瑕B.显赫一时一鼓作气挥洒自如C.名噪一时文不加点炉火纯青D.蜚声中外一蹴而就登峰造极
伟大的文明总是骄傲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无关修养,而更多体现的是她的自尊与自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万世一系、亘古不绝,()才在中国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文明自信。(),因自信而骄傲,闭塞又加剧了这种骄傲,()使之变成了傲慢。在看待四夷时,也不免少了尊重,多了轻蔑。
A.可是、所以、并且、甚至B.不管、无论、而且、尤其C.虽然、但是、尤其、才D.正是、所以、然而、甚至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