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五十三)  【给定资料】  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网友关注,调查内容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该份调查具体内容是:要在相应城市生活得“不惶恐”,你的月薪必须达到:上海9250元;北京8550元;广州7750元;南京5980元;成都5660元;天津5350元;大连5000元;深圳8780元;温州8020元;杭州7880元;苏州7320元;厦门6600元;青岛6260元。低薪族的“惶恐”不难理解,他们的收入大多用在生活上,承受不了太多的变数。然而,很多中高收入的人群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担忧”。网友小张是私企白领,月收入4000元左右,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不错的收入,但为结婚他买了套房子需要长期还房贷,一个月就近2000元,所以,剩下的钱就只够生活,根本攒不下来。“现在就怕生病等意外事情发生,看病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12年9月,李某和女友一起登上开往张家界的K267次列车,离开了北京。谈及离开北京的原因,年近30岁的李某感慨道:“我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百度、乐视网工作,后来跳槽到位于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月薪8500元。本来想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房租越来越贵,其他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年内根本买不了房,只好回老家发展。”其实,像他这样因为生存压力过大而离开北京的人不在少数。据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北京市暂住人口为825.8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60万人。  类似的调查有很多,其指向的共性问题,无外乎是房价高、社会保障不够健全等老话题,也很容易引爆人们的情绪。另有报告显示,中国人最担心的问题包括物价上涨、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等。这相较于“月薪九千才不惶恐”应该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性焦虑的真相。物价上涨所产生的社会焦虑和高房价一致,而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其实是个人惶恐被隐蔽的深层原因——因为,与惶恐相对的是确定性,是希望,也就是说,很多人感到“惶恐”,是因为对未来缺乏把握。  【问题】  “给定资料”画线部分指出“这相较于‘月薪九千才不惶恐’应该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性焦虑的真相。”结合给定资料,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三十一)  【给定资料】  广大群众对目前已有的城市精神的认同度是怎样的呢?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的“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对您所知的一些城市提炼出的城市精神,您的感受是________”的多项选择题中,选择“很精辟”“很切合实际”“很给力”的分别是206票(8%)、338票(13%)和192票(7%);而选择“抽象空洞”“相互雷同”“陈词滥调”“与百姓有隔膜”的分别为509票(19%)、431票(16%)、358票(14%)和593票(23%)。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部分的网民对已有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并不太满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脱离百姓、脱离生活的城市精神表述终究是苍白而无生命力的。“当前一些城市精神的提炼缺少的正是尊重市民,尊重生活。”杭州市一家书店的老板郭某说,仔细阅读媒体的报道就可看出,许多地方提炼、发布“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表面上有多层程序设计,也能够广泛吸纳民意,但最终表述往往令人大跌眼镜。更有甚者,许多地方争先恐后地成立调研组,征集意见,论证研讨。政府部门为此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城市精神用语确定、发布后,往往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据2012年2月6日《新快报》统计,2011年,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1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推出了本地的城市精神。在这些城市精神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东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纳百川”来体现包容;西部地区更倾向用“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等词汇。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爱若·沙里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在我国600多座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内大都市,约50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央商务区,2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低头是瓷砖,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这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百姓对城市样式的描述。而以“阿卡迪亚”“普罗旺斯”“曼哈顿”等命名的城市社区或楼盘更是难以计数,弱化了城市应有的传统底蕴和本土特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金波说:“当前许多地方的城市精神出现雷同现象,说明对城市精神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对城市未来的展望非常充分,但对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不足,出现泛政治化、教条化、口号化倾向。”城市精神要真正走出“千城一面”,凸显丰富个性,并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感受和期盼相契合,就必须首先找到城市精神的“根”。  许多城市规划专家口中常念叨一个词——“禀赋”。这本是用来形容人的体魄和智力等先天条件,用在城市规划中就将其用来形容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城市精神也要依据城市的“禀赋”,即时间维度上的城市历史和空间维度上的地域环境。  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的古都洛阳,也因其建都早、朝代多的厚重历史激发了各行各业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在《过洛阳故城》中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历史孕育滋养着洛阳精神的根。”市民杨小春说,虽然“包容”、“博大”等时常被用来形容洛阳,但这些词无法反映出洛阳精神的精髓,尚需从传统历史文化土壤中去挖掘。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传统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城市精神。“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中,“春融万物”体现了昆明的人文地理特征。明代杨慎有诗称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也孕育出市民良善谦和、热情好客的特征。而“登高涉远、负重向前”的重庆精神则暗含了大山大江这一核心要素,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指的是一座江山之城。大山是重庆的傲骨,大江是重庆的柔情。二者决定重庆人的生存方式,孕育重庆人的文化特色,塑造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这座城市的精神特征都源自于大山大江的滋养和培育。其他诸如江西九江精神中的“融汇九川”、呼和浩特的“骏马精神、草原气质”等,都是地域传统在城市精神中的传神写照。  【问题】  “给定资料”中提到:“城市精神要真正走出‘千城一面’,凸显丰富个性,并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感受和期盼相契合,就必须首先找到城市精神的‘根’。”结合当前现实,简要分析我国城市精神的“根”是什么。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50字。

如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依照税《税收征收管理法》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号的,可以由税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罚款的额度是()

A、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B、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

C、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

D、2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

(六十)  【给定资料】  食品安全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为保证学生“营养餐”的安全而出台的“校长陪餐”制度,能否让孩子们吃得更放心?  让学校负责人与学生一起吃饭,其初衷是用责任捆绑的方式,为营养餐多添一个安全阀。但问题在于,饭菜上桌了,才发现有问题,是不是为时已晚?再者,难道校长们吃下不干净的东西,孩子就要一块“吃黄连”?这种公共管理思维有时模式太单一。要保证学生营养餐的安全,说到底,不是要不要校长陪吃的问题,而是应该理清背后的利益博弈关系,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以切实的执行,把营养真正输送到迫切需要的孩子那里。  尽管“校长陪餐”存在一些质疑,但从解决问题的方面看,管理者熟悉营养餐的滋味总比没尝过好。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陪餐”要吃到实处,让制度的效力尽可能发挥出来。“陪餐”不是为了吃饭,重在激发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营养餐存在的问题。  针对校长陪餐的问题,微博网友发表了如下评论:  网友A:依赖“人”毕竟不如依赖“制度”更可靠,建立起一套监管责任体系更重要。网友B:校长陪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把好每一个环节。网友C:校长不可能每餐都陪,关键是不要让管理和操作者从学生营养餐中争利牟利。网友D:国家要求控制公务车,有的干部向企业长期“借车”用;要求采矿企业必须矿长下井带班,有企业把原来带班工长都称为“矿长”;要求在中小学安排警察维护治安,有学校就给保安配备警服。校长陪餐,会不会再次掉进执行走样的陷阱中?  【问题】  “给定资料”给出了一些网友对于“校长陪餐”制度的观点,你认为“校长陪餐”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

B、

C、

D、

(六十)  【给定资料】  食品安全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为保证学生“营养餐”的安全而出台的“校长陪餐”制度,能否让孩子们吃得更放心?  让学校负责人与学生一起吃饭,其初衷是用责任捆绑的方式,为营养餐多添一个安全阀。但问题在于,饭菜上桌了,才发现有问题,是不是为时已晚?再者,难道校长们吃下不干净的东西,孩子就要一块“吃黄连”?这种公共管理思维有时模式太单一。要保证学生营养餐的安全,说到底,不是要不要校长陪吃的问题,而是应该理清背后的利益博弈关系,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以切实的执行,把营养真正输送到迫切需要的孩子那里。  尽管“校长陪餐”存在一些质疑,但从解决问题的方面看,管理者熟悉营养餐的滋味总比没尝过好。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陪餐”要吃到实处,让制度的效力尽可能发挥出来。“陪餐”不是为了吃饭,重在激发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营养餐存在的问题。  针对校长陪餐的问题,微博网友发表了如下评论:  网友A:依赖“人”毕竟不如依赖“制度”更可靠,建立起一套监管责任体系更重要。网友B:校长陪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把好每一个环节。网友C:校长不可能每餐都陪,关键是不要让管理和操作者从学生营养餐中争利牟利。网友D:国家要求控制公务车,有的干部向企业长期“借车”用;要求采矿企业必须矿长下井带班,有企业把原来带班工长都称为“矿长”;要求在中小学安排警察维护治安,有学校就给保安配备警服。校长陪餐,会不会再次掉进执行走样的陷阱中?  【问题】  “给定资料”给出了一些网友对于“校长陪餐”制度的观点,你认为“校长陪餐”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