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街区,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笔者觉得,它倒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坊七巷的历史

B.三坊七巷的走向

C.三坊七巷的建筑

D.三坊七巷的格局

相关标签: 棕榈树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初冬

  初冬是蛮不讲理的,她拉着风婆婆闯了过来,有恃无恐地把太阳公公驱逐到远方。太阳公公叹着气走开了,但他还是不忍撇下大地孩子置之不理,而是尽力将他仅有的丝丝缕缕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们。叶子在冬姑娘的讥笑中难过地脱下心爱的绿装,换上褶皱的黄褂子;小草在冬姑娘的羞辱之下含泪扔掉穿了一年的舞裙,只剩下枯瘦的躯干。他们不再欢舞了,只瑟瑟地颤抖着。校园中的几棵梧桐树上只有黄叶摇曳在枝头,无情的冬姑娘扯下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在这初冬时节,似乎各种叶子都在挣扎,路上的风萧萧而带着寒意。  难道所有的草木都屈服在冬姑娘脚下吗?不!你看,那根根青竹,挺直了腰杆,准备接受严冬的洗礼;那株株松柏并非一蹶不振,它们无所畏惧地屹立着,连冬姑娘也无可奈何地溜走了。再看那些棕榈树,它们依然青翠如故,并且都披上蓑衣,犹如勇猛的战士已穿上铠甲,拿起武器严阵以待,准备与寒冬来一次较量。  初冬又是可爱秀美的。冬姑娘唤醒梦中的腊梅花,它们伸了伸懒腰,迎着寒风,绽放纤柔芳香的花朵,展开微笑的脸庞。枫树的枝头间尚有最后一批红叶,隐在松柏之中,片片青绿,更有点点红褐色点缀其间。青绿与红褐,这对并不和谐的色调,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初冬的画卷。这幅独一无二的画卷,本身就是初冬的一首最贴切、最完善的赞美诗。  初冬就似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孩,超凡脱俗;她又似一个刁蛮成性的小丫头,是那么任性、无理。她虽然如此不可捉摸,但还是惹人喜爱,人们在一年四季中,也不愿缺少她的存在。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有恃无恐() 丝丝缕缕() 褶皱() 摇曳()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驱逐——() 奉献——() 讥笑——() 摇曳——()3.根据解释,写出文中出现的成语。①因为有依仗就无所顾忌。()②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③形容人的品质高尚纯洁。()4.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第一段主要围绕着初冬的()特点展开的。

[ ]

A.蛮不讲理B.树木开始枯萎C.冬的残酷6.初冬的可爱秀美之处在哪里?文章写了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复活节岛是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座孤岛。在报道中,复活节岛文明的衰落常作为一个警世故事,讲述人类肆意采伐棕榈树林,致使肥沃的土壤流失,最终导致岛中食物短缺,文明自此衰落。然而近日有专家提出,复活节岛文明的衰落与树木砍伐并无必然联系。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A.大约公元1200年,岛上居民开始砍伐棕榈树,用于建造木船,运送大型石质雕像
B.考古发现,当岛上最后的树木(棕榈树)被砍伐之后,仍有大量原住居民生活着,其农业耕作的水平没有下降
C.花粉分析表明,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就已经开始,岛屿地层中的大棕榈树和其他树木的花粉越来越少
D.1772年荷兰殖民者开始登陆复活节岛,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奴役,那时岛上的土着人口是4000人,到1875年时仅有200人

亚洲并非棕榈树的原产地,在这儿传统上用手工为棕榈树传递花粉,这种办法使棕榈果实产量非常低。当1980年将作为棕榈花的有效授粉者而被熟知的象鼻虫引进亚洲后,棕榈果的产量上升——在某些地区上升了50%——但在1984年急剧下降。
以下哪一项,如果是正确的,将对1984年产量的下降提出最好的解释?()

亚洲并非棕榈树的原产地,在这儿传统上用手工为棕榈树的花授粉,这种办法使棕榈果实产量非常低。当1980年将作为棕榈花的有效授粉者而被熟知的象鼻虫引进亚洲后,棕榈果实产量上升,在某些地区上升了50%,但在1984年急剧下降。

以下哪一项,如果是正确的,将对1984年产量的下降提出最好的解释?

A.随着产量的上升同时需求下降,1980年到1984年之间,棕榈果实的价格持续下降。

B.进口树经常比本地树产量更大,因为进口树将它们的害虫与疾病留在它们本国的土地上。

C.产量的迅速提高耗尽了培育果实的雌花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D.在1980年到1984年之间,亚洲象鼻虫的数量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

阅读下列材料:

两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结伴同行,一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失去了骑骆驼的同伴,他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晚上遇到了一个贝都印人,阿拉伯人开始打听失踪的同伴和他的骆驼。

“你的同伴不仅是胖子而且还是跛予吗?贝都印人问。

“是啊。他在哪里?”希望涌上了阿拉伯人的心头,阿拉伯人急忙问下去。

“我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你告诉我,他手里是不是拿一根棍子?他的骆驼只有一只眼,驮着枣子,是吗?”

那个人更高兴了,急忙回答说:“对,对!这是我的同伴和他的骆驼。你是什么时候看见的?他往哪个方向走了?”

贝都印人回答说:“我没看见他。从昨天起,除了你,我一个人也没看见过。”

“你怎么嘲笑我?!”阿拉伯人很生气,打断了对方的话,说,“你刚才详细说出了我同伴和骆驼的样子,现在说没有见到过,这不是在欺骗我吗?”

“我没骗你,我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平静地重复说,“不过,我还是知道,他在这棵棕桐树下休息了许多时间,然后向叙利亚方向走去了。这一切事情发生在3个小时前。”

“你既然没看见他,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的呢?”阿拉伯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我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说,“我是从他的脚印里看出来的。”

他拉了阿拉伯人的手,走到沙漠上,指着脚印说:“你看,这是人的脚印,这是骆驼的脚掌印子,这是棍子的印子。你看人的脚印:左脚印要比右脚印大和深,这不是明明白白说明,走过这里的人是个跛予吗?现在再比一比他和我的脚印,你会发现,那个人的脚印比我的深,这不是表明他比我胖?”

阿拉伯人很是惊奇,说:“这一切都很对。那么,请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骆驼只有一只眼的?要知道,它的眼睛又不接触地面。”

“道理也是一样的,”贝都印人笑着说,“它的眼睛是没有触到地面,但是它还是留下了痕迹。你看,骆驼都吃它身体右边的草,这就说明,骆驼只有一只眼,它只看到路的这一边而看不到那一边。”

阿拉伯人更加奇怪了,问:“那么驮在背上的枣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

贝都印人朝前走了20步,说:“你看,这些蚂蚁都聚在一起,难道你没有看清它们都在吸枣汁吗?”

阿拉伯人沉默了好久,然后问:“那么时间呢?你怎么确定他在3个小时以前离开这里的呢?”

贝都印人又笑了起来,解释说:“你看棕榈树的影子,在这样的大热天,你总不舍认为一个人不要凉快而坐在太阳光下吧?所以,可以肯定,你的同伴是在树阴下休息的。可以推算得出:阴影从他躺下的地方移动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地方,需要3个小时左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贝都印人让阿拉伯人吃惊的回答所反映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像贝都印人那样去认识问题?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