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提示: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答案
查看答案
相关试题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历史》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朝奉本为官名)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成功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为侵华战争拨款的提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君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里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中国制造”的竟达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家人的正常生活。该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互补性

B.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的经济强囯地位己经衰落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强侵华目的

资本输出

占有殖民地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

 

 

(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